科技日报记者 岳靓
今天,微博上有一条消息火了。
中新网消息,据俄罗斯卫星网报道,日前,《自然气候变化》杂志载文写道,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的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研究,称由于全球变暖,到 2050 年,香蕉或许将完全消失。
网友:no!my 拔娜娜!
在#2050 年香蕉或将完全消失#的话题下,网友纷纷表达了震惊和不解。
关于这项研究,@Nature 自然科研发布了较为详尽的博文解释。
原论文中提到的香蕉产量或将出现逆转,用词很谨慎。那么香蕉究竟会不会消失,气候变暖对于香蕉产量的减少影响有多大?导致香蕉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带着这些疑问,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多位专家,对此将进行一一解答。
气候变暖仍有利于香蕉
对于气候变暖或导致香蕉产量降低这一观点,知名科学科普博主@科学未来人表示气候变暖暂时仍利于香蕉。虽然个别国家的产量下降,但全球总产量持续上升,一直到 2050 年都是上升的。香蕉理想生长温度 27°C左右,不同国家有所不同。
@科学未来人称,媒体热传的是危言耸听的解读,原论文是说过去 60 年,气候变暖增加了全球香蕉产量,每年增加 1.37 吨/公顷,目前总产量每公顷 10-40 吨;但过犹不及,气候持续变暖将影响“增幅”,预计到 2050 年每年香蕉产量只能增加 0.19-0.59 吨/公顷。
云南省农科院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俞艳春研究员表示,气候变暖导致香蕉产量降低是“不可能的”,因为随着温度增加,温带地区与亚热带地区的过渡地带也可以增加香蕉的种植面积,最终保持产量稳定。
“巴拿马病”需要警惕
在媒体的报道中,有一处提到——研究人员称,现在香蕉面临的一个最严重的威胁是“巴拿马疾病”。这种疾病是土壤中的真菌镰孢菌引发的,这种菌会侵害整个香蕉种植园,同时又耐化学处理,可能会转而侵害健康植物。
香蕉巴拿马病,学名为香蕉枯萎病,最早于一八七四年在澳大利亚被发现。上世纪六十年代在中国台湾大面积流行。该病曾在广东、海南主产区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对香蕉产业造成了较大危害,但成熟的果实是不带菌的,可放心食用。
@科学未来人对此称,论文确实提到拉丁美洲的香蕉园出现一种新致命真菌 TR4(尖孢镰刀菌),但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的 Robert Caine 表示,这可能并不是一个大问题,因为可以通过杂交或基因工程解决。所以完全不用担心 2050 年吃不上香蕉。
俞艳春则表示,TR4 也被称为“枯萎病 4 号小种”,在目前我国香蕉的抗病品种中,“中蕉 9 号”、“南天黄”等品种可以有效地抗击这种真菌。普通品种的香蕉在3-5 年的发病几率在 60%,而抗病品种在5-6 年的发病几率仅在 10% 左右。
“目前我国的香蕉种植在大面积地减少,但更多和香蕉的价格有关系。种植成本低,产量高的品种会得到推广,使得香蕉的栽培可以不断地优胜劣汰,从而能够增加品质更好的香蕉产量。”俞艳春说。
生态栽培模式可有效增加抗病性
如今我们食用的香蕉是三倍体农作物,“牺牲”了繁育工作能力。即是指它的子房不历经授精功效而产生可含种子的果子,全靠无性繁殖来繁殖下代,也就是吸芽组培繁殖。
尽管这类方法成株时间快,但遭遇的难题是:子孙后代的遗传物质基本上不容易随之繁育代数的提升产生基因变异,从而发展出抵抗虫害或病症的免疫能力。
俞艳春称,目前的解决方法中,除了选用抗病品种,还可以采用生态栽培模式,以增加香蕉植株生长本身的免疫力与抗病性。具体方式:可在香蕉植株之间的土地套种其他的作物、增施有机肥与生物菌肥,结合配套的综合防治措施改善土壤环境等。
看来就算到了 2050 年这个美味的水果也不会消失安心食用吧~
来源:科技日报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
编辑:岳靓
审核:王小龙
来自:
mp.weix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