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k me on GitHub

在这两个大泡泡中,正发生着一些不得了的事?

  2010 年,天文学家在费米伽玛射线太空望远镜的帮助下,发现了两个巨大的泡泡,释放着大量的高能辐射:


费米气泡是两个由热气团和宇宙射线组成的巨大球体,它们高高地耸立在银河系上下,覆盖的区域大致与银河系一样大。这两个巨大的太空气泡可能是由银河系中心物质的强烈外流所推动的。 图片来源:NASA Goddard  

  最近,位于南极洲的冰立方发现了 10 个来自泡泡的超高能量中微子,这使得一些天体物理学家推测,或许那里正在发生着一些疯狂的亚原子相互作用。他们最终得出的结论是:这些所谓的费米气泡比我们想象的还要神秘。

  1.  

  要形成巨大的热气体球并非易事。首先,这需要大量能量,一个典型的星系很难产生这种能将热气体传送到 25000 光年之外的能量。费米气泡均匀地在银河系中心上下延伸,这种独特的方位和朝向有力地说明了它们很可能与银河系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SgrA*有关。

  一种可能是,在数百万年之前,SgrA*在“大吃一顿”之后开始消化不良,而落向黑洞的物质的温度升高,在电和磁力的作用下扭转出了一段复杂的舞蹈,使它们在落入黑洞之前,可以逃脱有去无回的边界——事件视界的魔爪。这些物质充满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能量,乘着被加速到接近光速的粒子喷流,从星系中心向外疾驰而去。当它们逃到安全的地方时,这些粒子开始扩散并且变薄,但直到今天,它们仍能维持着有活力的能量状态。

  还有一种可能性是,曾有一颗离 SgrA*过于靠近的恒星被撕成了碎片,于是在一个剧烈的过程中一次性地释放出了所有的引力能,导致了这些气泡的形成。

  又或许,这一切与 SgrA*并无关系,而是核心中的众多恒星——可能是数十甚至数百颗致密的恒星,在同一时间变成了超新星,然后将这些气体喷射到银河系之外。

  当然,也可能以上假设都不成立。

  2.  

  我们的肉眼是无法看到费米气泡的,尽管它们有着非常高的温度,但它们内部的气体非常稀薄。而在它们内部,某种东西产生了能量最高的光——伽玛射线,正因如此它们才被费米团队捕捉到了。

  天文学家认为伽玛射线是通过宇宙射线在气泡内产生的,而宇宙射线本身就是高能粒子。这些粒子中的大部分是电子,但也可能还有一些更重的家伙,它们四处乱撞,撞击出了独特的伽玛射线。

  但伽玛射线并不是高能粒子能产生的唯一事物。有时候宇宙射线之间会相互作用而释放出中微子。中微子是一种几乎没有质量的粒子,它只能通过弱核力与其他粒子相互作用。这就意味着它几乎从不与普通物质发生作用。

  冰立方位于南极冰层之下的 2.4 公里处,它由 86 根装载了传感器的电缆组成,每根电缆包含相当于 60 个篮球大小的“数字光学模块”。这些光学模块配备有灵敏的光探测器,用于搜寻宇宙中最极端的天体事件辐射出的高能中微子。

  到目前为止,冰立方捕捉到了 10 个这样中微子,它们大致来自两个费米气泡的方向。


当中微子穿越冰层时会发出微弱的光,这种光能被冰立方的光电探测器捕捉到,并帮助天文学家追踪这些中微子在天空中的起源。但冰立方在确定中微子的起源方面,并不是最好的。 图片来源:IceCube

  3.  

  所以,费米泡中可能产生了一些非常奇特的中微子。又或这仅仅只是个巧合,这些中微子实际上是来自在费米泡后的更远端宇宙?

  此外,宇宙射线以某种方式产生了所有的伽玛射线,尽管我们不确定它们究竟是如何产生的。或许,在费米泡内有某种相互作用,可以既产生伽玛射线,又同时产生可以被冰立方探测到的中微子。如果是这样,这将成为解释费米泡本身的物理性质的一大进步,并为我们带来了关于它们起源的巨大线索。

  最近,一组研究人员仔细研究了现有的数据,甚至加入了新投入使用的高海拔水切伦科夫探测器的数据,这是一种非常优秀的地面伽玛射线望远镜。他们将这些信息与各种解释费米泡的理论模型结合起来,以求找到正确的组合。

  在其中一个情况中,气泡内的质子偶尔会相互撞击并产生π介子——一种会迅速衰变为伽玛射线的奇异粒子。在另一个情况中,气泡内的大量高能电子与宇宙微波背景相互作用,将一些幸运的光子变成伽玛光子。在第三种情况下,气泡外缘的激波利用磁场来驱动局部的那些毫无生气的粒子,当这些粒子被加速成为高速粒子时,它们会开始发射宇宙射线。

  尽管他们尝试了所有可能,但仍然找不到任何一种情况(或这些情况的组合)能够完全符合所有的数据。简而言之,我们仍然不知道是什么驱动了气泡释放出伽马射线,也不知道气泡内是否也产生了中微子,亦不知道是什么首先产生了气泡。但这正是科学的运作方式:收集数据,排除假设,然后继续前进。

  原文链接:https://www.space.com/fermi-bubbles-milky-way-radiation-mystery.html,中文内容略有删减,仅供参考,一切内容以原文为准。

来自:
原理(ID:principia1687)

作者:Johnson
原创文章,版权所有,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