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月 20 日,在狂人马斯克以 3.4 亿代价“炸天”仅仅过去数小时之后,与美国佛罗里达州太空海岸隔海相望的繁华大都市上海,传出了中国公有云第一股 UCloud 优刻得敲钟的声音。
这一声钟响,传递到了几乎整个互联网圈,无数技术人为之欢呼。
UCloud 成为了科创板第一家云计算公司,也是中国A股市场同股不同权的第一家公司。
“太不容易了”。
“终于杀出巨头的重围了”。
UCloud 上市后,来自业界的评论
的确,从 8 年前 8 个人的创始团队,到今天 1000 多个人的上市公司,UCloud 创造了中国云计算行业的历史。
围绕着这家公司,也有太多值得叙述的故事:艰难创业、为梦想坚持、中立原则等等。在如今的城市之间竞争趋热的当下,UCloud 某种程度上打响了上海的一场突围战。
UCloud 是一个创业的好故事
有行业人士如此评论 UCloud 创始人兼 CEO 季昕华:所有的梦想都不应被辜负,同样的是卖房创业,有的人却选择自我了断作告别,而有的人坚持下来,守得云开日出。坚持,唯有坚持。
UCloud 创业早期团队
很多人为他和团队的创业故事动容。
在上市敲钟的前一晚,UCloud 举行了 500 多人规模的隆重答谢晚宴,其中到场的有客户、员工、股东、供应商、合作伙伴、员工家属等。
晚宴中,作为 UCloud 的创始人兼 CEO 季昕华动情的回忆了 UCloud 创立和成长的过程。
季昕华感谢了客户。
“正是你们伟大的梦想激励着我们,正是你们长期的信任鼓舞着我们;正是你们对我们的需求,让我们不断研发出领先的产品;正是你们给我们的建议,让我们不断提高。”
他回忆起,UCloud 第一个客户天平网,打了第一笔 1 万多块钱作为服务费,当时 UCloud 很小的办公室里,爆发出了最为热烈的掌声。
2014 年,什么值得买向 UCloud 优刻得提出混合云需求,优刻得研发团队马上及时响应,推出国内第一个混合云产品。
如今看来,这些公司同样都是创业者的身份,与 UCloud 一起成长。也正是那段“拓荒”的早期,UCloud 建立了中国公有云第一支直销队伍,不断围绕客户需求,在云计算核心地带创新;至今为止,UCloud“特三角”贴身灵活的服务团队、快杰云主机、安全屋等硬核产品,仍然在业内拥有良好口碑。
季昕华感谢了投资人。
2018 中移动投资(D轮)
他表示,与投资人的共同努力,使 UCloud 开创了A股市场同股不同权的先河,UCloud 是科创板第 75 家上市公司,为后续的科创企业进行特别表决权设置树立标杆。
据了解,这包括早期投资了 UCloud 的 DCM、贝塔斯曼、君联等,还有为 UCloud 实现同股不同权,进行努力和争取的中国移动、国鑫、中金等机构。
季昕华感谢了员工们。
“你们在我们最初一无所有的时候加入了,在发展中遇到各种挑战的情况下勇敢承担,在遇到各种诱惑的条件下依然坚持下来”。
目前,UCloud 员工总数超过 1000 人,核心团队来自腾讯、阿里、百度、华为、VMware 等国内外知名互联网和 IT 企业,同时引进传统金融、医疗、零售、制造业等行业精英人才。
季昕华回忆了同事们一起挑灯夜战、一起为客户解决问题的场景。他特别感谢了莫显峰、华琨两位创业合作人。
从左到右分别为 CTO 莫显锋、CEO 季昕华、COO 华琨(UCloud3 位创始人)
8 年前,他们放弃在腾讯的职场上升空间,从深圳举家搬迁来上海创业,在最困难的时候,三个人开玩笑说不管怎样,一定要做云,如果做不了云,就做“云吞面”。
这个“云吞面”的佳话一直流传到现在。
当年为了让公司生存下去,季昕华把房子卖了,季昕华自嘲说,成为史上第一大傻,卖房创业的典型。
“包括我们第一次在海外开始云服务,我们也是中国第一个在海外运行云服务的中国公司。这些都是给了我们很多深刻影响。”
UCloud 是公有云一个特殊的存在
成为了资本市场的新物种,又是国内公有云排名前 6 的云厂商,UCloud 势必成为了一个特殊的存在。
巨头之外,保持中立——这是业界对 UCloud 最大的认知。
如何理解“中立”?即不涉足客户的业务,不碰用户数据,只从事基础架构即服务(IaaS)、研发平台即服务(PaaS)的产品研发与服务,在业务定位上与阿里云、腾讯云等形成差异。
要知道,云计算行业的巨头普遍占据多个赛道,随着 2018/2019 年各大巨头的组织架构调整与升级,云计算成为特别重要的技术赛道。不过,巨头既做技术又做产业场景,与很多客户存在业务上的竞争关系。
行业内阿里云、腾讯云、中国电信、AWS、金山云都为大型集团公司控制的子公司或者下属业务部门,而上述集团公司的业务范围超过了云计算范畴,比如电商、网络社交、游戏、软件等,均属于云计算的下游行业。
UCloud 专注于云计算领域,不从事下游客户的业务,不会与客户发生业务上的竞争,使得客户的业务、数据在私密性方面能得到较高的保障,众多互联网企业及大型传统企业均选择其提供基础云计算服务。
另外,加之“多云战略”获得更多客户群体的关注,鸡蛋需要放在不同篮子里成为普遍共识,UCloud 的中立特色也非常突出。
这 8 年,是 UCloud 被巨头不断挑战的 8 年。这之间,很多云厂商都“死掉了”,但 UCloud 不但没死,还活得很好。
创业公司如何和巨头公司竞争,我们不断摸索总结,找到了一条差异化的道路,从最初几百家云计算创业企业中脱颖而出,成为国内领先的云计算公司。
期间也有很多巨头公司,多次伸出橄榄枝希望来收购我们,但我们一直坚持着独立自主发展的道路,因为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抓住时代发展的机会,做出一个榜样,告诉大家,告诉像我们一样没有任何背景,只有梦想的大家,即使在中国互联网有巨头的情况下,创业公司也是有机会成长起来的。
趟出的路,是带血的,地上满是残留的刺刀。
正式基于“差异化”的策略,季昕华和他的团队才有杀出来的可能性。其中,雷锋网看到非常重要的一条,也是 UCloud 获得广泛赞同的一点:坚持做底层的云计算。
2012 年,UCloud 第一组服务器
这 8 年的时间中,我们经历了各种互联网的风口,在计划创业时,很多朋友、投资商都劝我们做上层应用,但我们一直坚持做底层的云计算。
因为我们相信,中国需要更多做底层研究的人,优刻得就是想用自己不断的自主创新来证明,在中国做底层基础研发是有发展机会的。
很多人以为没机会了,但 8 年间,UCloud 依然没有放弃。
这 8 年的时间中,我们遭遇过各种失败、挫折、彷徨,但每次看到我们的互联网创业客户在不断的成长,看到我们的传统企业客户转型发展、看到政府在利用云计算、大数据更好地服务老百姓,我们就又有了很大的动力。
为云行业留下了一笔“数据”宝藏
当然,在行业人士欢呼的同时,雷锋网注意到,UCloud 上市后带来的价值不仅在于展示了与巨头搏杀的可能性的存在,更在于为研究云计算行业的人留下了大量可参考的行业数据。
季昕华
我们知道,云计算一直是一个相对非常不透明的行业,国内在此之前没有出现任何一家单纯上市的云公司,这导致云计算的研发投入、收入、支出、毛利、用户数据、ARPU 值、留存率等数据都处在“围墙之内”,外界无法得知,无从比较与同行的差距。
以阿里云和腾讯云为例,每次集团财报发出,对外的只有总收入数据、季度收入,增长率、用户总数,其他信息不会透露。
而 UCloud 自《招股书》发布以来,对公司历史、治理结构、客户组成情况、研发投入分布、行业收入共享情况、资金去向等全部做了公开···这对于云行业才是最有价值的地方。
2018 年-2019 年,行业掀起产业互联网之风,单纯从 UCloud 的《招股书》就能看到,其移动互联收入盘子最大,主要是靠用户数积累,ARPU 值相对较低;企业服务虽然用户数最少,但 ARPU 值最高,伴随 toB 市场发展的大趋势,或成为未来的收入贡献主力。
外界也能更好理解产业互联网的真正本质了。
在《招股书》中我们也发现,UCloud 对自身与各巨头间的差异化(优势与劣势),认知非常清楚。比如对行业地位的认知、对客户群体组成差异的认知、对获客渠道的差异认知。
在当前这样一个技术处于早期的云计算行业,UCloud 为业界提供了大量可研究的资料,行业的教育将大大向前推进。
大家都期待公有云的下半场
云计算是一个马太效应特别强的行业,强调规模化,强调重资金投入,强调快速扩充技术研发团队,阿里和腾讯背靠集团且在传统行业布局更早,市场份额、规模效应的成本/资源、议价能力上占据了优势。
UCloud 在上市后,其募资所去之向是:“多媒体云平台项目”、“网络环境下应用数据安全流通平台项目”、“新一代人工智能服务平台项目”、“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区优刻得数据中心项目”。
这被解读为加快布局 AI、安全服务能力,与对手进行抗衡。
当然,规模上、品牌上、获客渠道上、业务体系丰富度上、客户结构与人才结构、资本实力上,UCloud 都需要与阿里和腾讯进一步对标。
根据中国信通院《云计算发展白皮书(2019 年)》,阿里云、天翼云、腾讯云占据公有云 IaaS 市场份额前三,光环新网、优刻得、金山云(排名不分先后)处于第二集团。
国内的云市场,2020 年产业互联网又将更加火热,而头部的资源竞争更趋热烈。云,成为各大集团的一个主战场,UCloud 在此时完成弹药补给,是最好的备战的状态。
UCloud 的下半场,来了。而国内云计算市场,正迎来更多透明。
来自:
雷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