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k me on GitHub

没点绝技,谁敢生活在撒哈拉沙漠?!

  著名作家三毛在《撒哈拉的故事》里说“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

  非洲的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你一定认为撒哈拉沙漠里全是沙子吧?其实,撒哈拉沙漠中沙子只占 15%,其余全部是岩石和砂砾。这里酷热、干燥、温差大,气候恶劣,是地球上最不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之一,但并非不毛之地。

  能在这里生活的动植物,个个都身怀绝技。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撒哈拉沙漠的一天里都发生什么有趣的故事。

  早上六点多,太阳缓缓升起,逐渐驱散了夜晚的寒冷。沙漠上的昼行动物们渐渐活跃起来,它们必须抓紧时间,为自己寻找食物。

  沙漠中的植物并不多,此时零星的灌木和稀松的草丛挂上了点点露珠,这是草食动物进食的最佳时机,绵羊、骆驼和鹿瞪羚大口地咀嚼着鲜嫩多汁的美味早餐。鹿瞪羚是世界上最小的羚羊,它们可以连续几个月不喝水。

  随后醒来的是啮齿动物和鸟类,沙鼠是撒哈拉最常见的啮齿动物,它们利用最后一点还算“凉快”的时间在沙土和枯草间努力寻找食物,还要时刻提防头顶上盘旋的金雕和沙雕。一旦阳光变得强烈,它们就会躲进自己的地下洞穴。

  到了正午,撒哈拉变得一片寂静。动物们纷纷找到阴凉之处午休,尽可能减少水分和能量的损失。毕竟在沙漠中,寻找食物和水都是十分艰难的。

  傍晚,气温渐渐凉爽,沙漠慢慢恢复生机。水是沙漠中的珍宝,水塘边、小水坑往往会聚集数量众多的动物,例如沙漠中随处可见的沙鸡。它们机智地用胸前的羽毛吸足水分,然后给窝中的幼鸟带回去。

  黑夜的到来使撒哈拉热闹起来,夜行动物陆续醒来。首先打头阵的是耳廓狐,它小心翼翼地从洞穴里探出头来观察,东躲西藏地避开猛禽的伏击,捕猎之行困难重重。

  耳廓狐只有猫那么大,夸张的大耳朵不仅听觉敏锐,还能够帮助散热。在繁殖季,母狐在洞穴中照顾幼崽,公狐则出门寻找食物,水果、种子、小型啮齿类、鸟类、卵、爬行类和昆虫都是它们的美食。

  剧毒的角蝰蛇紧随其后。它们奇特的行走方式可以减少身体与灼热的沙漠表面的沙子之间的接触面积。

  它们将身子藏在沙子下,只露出眼睛和头上的两角,趁猎物不备,一口咬中,把猎物毒死,再用几周时间消化美食。

  小而灵巧的沙猫并不惧怕角蝰蛇,猫科动物天生的捕猎技巧能够让它们躲过角蝰蛇的攻击。对于这些肉食动物,猎物身体内的水分是重要的水分来源。

  今天,我们了解了撒哈拉沙漠的一天,种种顽强的动植物们通过自己的智慧在这里生存下来,并成为了这里的主人。

  撒哈拉沙漠已经在地球上存在了几百甚至上千万年,但最近的研究显示,受种种自然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撒哈拉沙漠乃至全球许多沙漠的面积都在不断增长。

  因此,加强荒漠化沙化综合治理,努力抓好荒漠化和沙化防治工作刻不容缓,让我们大家一起努力,建设更加美好的绿色家园。

来自:
数字北京科学中心(ID:gh_bc4e899b1071)

作者:Johnson
原创文章,版权所有,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