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k me on GitHub

为什么蚊子不会被雨砸死?多年的疑问终于解开了

  炎热的夏季,除了高温让人难以忍受外,还有一种生物让人心烦意乱,那就是蚊子,尤其是到了晚上,嗡嗡的声音让人更是无奈。本想着经过了多天的降雨,蚊子应该会变少吧,但是这种情况并没有出现,这让小编有了疑问,为什么蚊子没有被雨滴砸死呢?

  按理说

  水的密度很大

  它的质量是蚊子的 50 倍

  再加上下落时的加速度……

  一滴雨水掉到蚊子身上

  就相当于一辆中型大巴

  全速撞到你身上的感觉

  最惨的是

  如果是一场大雨

  意味着一只在户外的蚊子

  每 25 秒就要被撞一次

  每 25 秒就被大巴撞飞一次

  可想而知啊

  一场雨就是部灾难片

  在蚊子眼中,

  我们口中的“毛毛雨”,

  不下于一辆辆

  汽车从天而降!

  但实际上

  这些勇敢的小精灵们

  到了雨天不仅不躲

  还特别乐意

  在雨中欢快地玩(被)耍(撞)

  而且根本不 care 冷冷的冰雨

  在脸上胡乱地拍

  为什么?现在来讲重点!

  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的胡立德教授

  与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合作

  对雨中飞舞的蚊子进行了高速摄像

  以便仔细观察蚊子被雨滴击中瞬间的行为

  当雨滴砸中它们时

  很少会正中红心

  一般都砸到了它们的六条腿上

  这时候它们最多会在空中被撞翻

  但以它们高超的飞行技术

  蚊子会向击中的那一侧倾斜

  并通过高达 50 度的高难度“侧身翻滚动作”

  让雨滴从身侧滑落

  百分之一秒内就能恢复平衡

  但天有不测风云

  蚊有旦夕祸福

  也有某些倒霉蛋

  会好死不死被雨滴直接命中身体中央

  但好在

  蚊子实在是太轻太轻了

  雨滴对它根本无法形成冲撞力

  而是直接把它包裹住

  带着往下坠了

  这个时候的蚊子

  就像我们坐过山车时一样

  它的内心是崩溃的

  虽然没被撞死

  但如果跟着雨滴落到地面上

  跟绑着石头跳楼也没两样了

  好在它们身上长着防水的细毛

  只要来几个简单的动作伸胳膊伸腿

  它们就能很优雅地从雨滴里脱身而出

  当雨滴落到地面时

  它们早就飞到别的地方蹦跶了

  因为太轻

  而能在车祸现场般的大雨里

  欢乐玩耍

  ——

  蚊子们早在九千万年前

  就学会了以柔克刚

  这其实是一个严肃的科学研究

  科学家胡立德

  还因为这个拿到了

  2016 年的菠萝科学奖

  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一下这个研究

  通过拍摄下的高速视频,胡立德教授与他的研究小组分析并归纳了雨滴击中蚊子不同部位的各种情况,计算出了蚊子在遭遇雨滴的瞬间所受的作用力,以及其后随雨滴向下移动的距离。

  他们发现,蚊子不像我们可能推测的那样能够躲避雨滴,但被雨滴击中的蚊子也不会受到冲击带来的伤害。蚊子的秘诀,就在于它们体重极轻。

  研究小组拍摄的高速视频显示,蚊子被雨滴击中时并不抵挡雨滴,而是与雨滴融为一体,顺应雨滴的趋势落下。当雨滴击中蚊子翅膀或腿部时,蚊子会向击中的那一侧倾斜,并通过高达 50 度的高难度“侧身翻滚动作”让雨滴从身侧滑落。而当雨滴直接击中蚊子身体时,蚊子先顺应雨水强大的推力与之一同下落,随之迅速侧向微调与雨滴分离并恢复飞行。

图A展示了实验用的模拟雨滴与蚊子的相对大小;
图B为实验装置示意图;
图C和图D是视频中的一系列截图,显示了蚊子被雨滴击中后迅速作出高难度的“侧身翻滚动作”让雨滴从身侧滑落。

  研究小组发现,若是雨滴击中蚊子时,蚊子栖息于无法移动的地面上,雨滴的速度将瞬间减小为0,并施加等同于蚊子体重 10000 倍的力在蚊子身上,足以致命。

  而当蚊子在空中被击中并采用“不抵抗”策略时,蚊子受到的冲击力就减小为自重的 50-300 倍,只相当于在蚊子身上压了一根羽毛——这是蚊子所能够承受的。两者之间的区别,就如同“一拳打在钢板上”和“一拳打在棉花上”。

  除了避免冲击带来的伤害,蚊子雨中求生的另一秘诀则是它们疏水性的细毛。覆满防水细毛的身体使得蚊子在随着雨滴下落的过程中与雨滴保持分隔状态,从而能够迅速摆脱雨滴重新飞起,在雨滴将它们砸落地面造成致命伤害前逃出生天。

  胡立德教授的这一发现被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并引起了广泛关注。
    事实上,这项研究不只是跟蚊子有关。在对于自然界的应对之道上,动物往往有着比我们更丰富的经验,并在千万年的进化过程中发展出了适合它们生存环境的结构和功能。研究和模拟这些动物应对大自然的特殊本领,可以为我们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提供新的设计思想,解决机械技术上的很多难题——比如,如何更好地设计微型飞行器,让它们能够像蚊子一样,在雨中轻盈地翱翔。

  来源:科普中国、果壳网、直观机械学、Wezeit

来自:
知领(ID:ckcest)

作者:Johnson
原创文章,版权所有,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