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k me on GitHub

余承东回应鸿蒙OS十大疑云:人都是被逼出来的

  乾明 发自 东莞 
  量子位 报道 公众号 QbitAI

  华为鸿蒙(HarmonyOS)昨日面世,有赞美,更有质疑。

  发布会后,华为消费者 BG CEO 余承东、华为消费者 BG 软件部总裁王成录,就集中对这些质疑作出解答。

  比如鸿蒙如何实现诸多能力、如何开源、大家何时能够体验,以及将来会如何发展等等。

  量子位基于余承东和王成录的回答,梳理出十大问题,带你完整了解鸿蒙 OS 的来龙去脉和未来野心。

  第一问:鸿蒙 OS 为安卓备胎而生?

  余承东说,鸿蒙 OS 是面向未来的操作系统,且是一个面向 AI 的操作系统。

  华为逻辑,未来将是万物互联的时代,这对操作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仅要流畅,也需要安全。但是现有的解决方案,都不如人意。

  余承东列举 3 大不足:

  • 首先,安卓和 Linux 操作系统内核庞大冗余,难以保证不同终端的体验流畅。
  • 其次,多终端设备中存储着越来越多的敏感信息,安全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第三, 当前的操作系统中,软件生态与硬件绑定,跨终端体验难以保障,也降低了开发效率。

  不过,谷歌和苹果,也已经致力于发展新的 OS,但余承东说,它们仍旧面临困难与瓶颈。

  比如,谷歌正在投入 400 人开发“大一统”的 Fuchsia 系统,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微内核,但并不是分布式设计,性能较差。

  至于苹果公司,使用的是混合内核,现在系统逐渐分裂,而且生态又封闭。

  所以鸿蒙 OS 为何而生?就是为未来而生,有时代背景,目的是实现 OS 与硬件绑定,生态与 OS 耦合。它也是华为消费者业务未来5-10 年的长期战略——全场景智慧生活战略的核心。

  而且一开始也不为替代安卓或是安卓备胎,但紧张的国际局势对鸿蒙 OS 既定路线产生了直接影响,逼快了鸿蒙 OS 的发布过程。

  余承东原话:“人都是被逼出来的”。

  余承东说,这一系统计划在 2020 年秋天发布,为了能够现在发布,华为内部有近 5000 人团队加班加点在做开发工作。

  发布会当日恰逢余承东 50 岁生日,他说之前已经考虑过退休生活了,但被美国这么一打压,觉得还有很多事情可做、要做。

  第二问:鸿蒙 OS 适用全场景到底是什么意思?

  华为的官方定义是,基于微内核的全场景分布式 OS

  最核心的亮点,是实现了模块化解耦,对应不同的设备可弹性部署。余承东专门放了一页 PPT 介绍。

  它不仅适用于手机、电脑、平板,还适用于可穿戴设备、车辆、音箱等各个平台。

  余承东在接受专访时表示,它的“弹性”空间还有很大。

  比如,其高效率链接和低时延的特征,也使其更适用于工业领域。

  而且,可弹性部署不仅仅是部署就完事儿了。

  它还能将被弹性部署的硬件的能力虚拟化,将其作为共享资源,更有效率地利用起来。

  华为介绍称,这是分布式架构首次用于终端 OS,可以实现分布式任务调度、分布式数据管理,并实现跨终端无缝体验。

  第三问:鸿蒙 OS 可弹性部署只是口号?

  余承东说,模块化解耦,是鸿蒙 OS 实现不同设备弹性部署的关键。

  到底怎么弹性的呢?并没有怎么说。发布会后,王成录解释了。

  解耦是从逻辑上对现有的软件系统架构解耦,而不是直接切割代码解耦。

  解耦后写好各种通用接口文件,里面详细记录每个模块适用于什么样硬件配置的设备,它们的线程和交互进程通信是怎样的。

  碰到新的硬件时,鸿蒙 OS 会根据硬件的处理器能力、内存大小、ROM、麦克风等等各种硬件环境自动适配相应的模块上去,实现可弹性部署。

  这就是鸿蒙 OS 能够适用于 GB 级别的电脑手机、MB 级别的智能手表,KB 级别的小型智能家居设备的基础。

  现在,鸿蒙 OS 中这样不同的模块之间接口通用文件有 8000 多个,能够适用于更多终端设备。

  王成录说,这些是竞争对手抄不走的,不仅要人、要钱还要创意。

  他介绍称,这项工作早在开发 EMUI 5 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当时动用了团队 40% 的人力,对基于安卓内核的软件架构进行了梳理,将操作系统模块化。

  第四问:所谓跨终端无缝体验,不就是一个云服务吗?

  跨终端无缝体验听起来玄乎,仔细一琢磨,不就是一个云服务吗?

  王成录说,不是。在鸿蒙 OS 中,已经没有云和端的区别,云就是一个巨大的端。

  最核心的技术在于软总线技术,基于软总线技术,时延不是问题。王成录说,这其中用到了许多华为在通信领域的技术积累。

  这一技术实现了极简协议,将四层协议栈精简为一层,提升了有效载荷,来实现交互极简、更快发现、更快连接。

  多优秀呢?低时延(端到端时延小于 20ms)、高吞吐(有效吞吐高达 1.2Gbps)、高可靠(抗丢包率高达 25%)。

  然后,也有人“砸场子”,问他这和苹果系统中跨终端链接有和不同?这不早就实现了吗?尤其是 iOS 13,能把 iPad 当画板。

  王成录回应说,苹果 iOS 13 的确和鸿蒙 OS 的一些功能有相似之处,但核心上还有很大差别。

  安卓或者 iOS 系统生态,是为手机硬件设计的,当出现新的硬件形态时,就会基于原有系统设计出新的系统来适配硬件,比如这次苹果就专门高出了一个 iPad OS。

  但鸿蒙 OS 的定位就是全场景系统,适用于各种硬件,而不是根据硬件去开发新系统。

  在这样的设计下,系统在各个不同的设备之间通信,难度就大大降低了。

  应用到多设备协同上,还有另外一个听起来很玄乎的技术:硬件能力虚拟化。

  这到底是什么?最直接的一个例子是华为在开发者大会上放出的一个 Demo。

  将手机与无人机连接后,再与人进行视频通话,对方可以看到无人机摄像头拍摄的实时视频。

  其中,手机通话功能是手机独有的,但是摄像头是无人机上的。

  王成录说,这就是硬件能力虚拟化和软总线技术结合后实现的能力。

  将你拥有的设备硬件抽象化,然后组成软件能力单元,做成一个硬件库。

  硬件与硬件不只是相互高效通信那么简单,而是真正的硬件能力共享。

  具体如何实现的?

  他当场举了一个打印机的例子。当我们在 Windows 系统上发出打印需求时,无论什么样的打印机都能执行打印命令,背后的原因在于驱动文件与 Windows 系统进行了链接。

  这与鸿蒙 OS 实现硬件能力虚拟化也多有相似之处。

  第五问:一次开发多平台部署,是不是忽悠人?

  虽然很多人都想着一次开发多平台部署,苹果也多次提到这一宏伟目标,想让 iOS 应用迁移到 Mac 上,强化 Mac 系统,但还是步履蹒跚。

  鸿蒙 OS 怎么就敢说一次开发,多平台部署?解决方案是面向多终端开发的 IDE。

  华为表示,这可以提供屏幕布局,控件以及交互的自动适配。

  也支持控件拖拽,面向预览的可视化编程,支持一次开发,多端部署。

  余承东表示,开发者借助分布式能力 Kit 开发跨终端应用,能够像开发普通应用一样简单。

  王成录说,这背后也是将 UI 进行抽象解耦,进行不同的硬件适配,这和上面提到的可弹性部署有不少相似之处。

  第六问:鸿蒙 OS 比安卓更强更安全,是不是吹牛?

  余承东说,鸿蒙 OS 性能比安卓更高、更安全。

  这体现在哪?

  首先说性能,最直接的体现就是,IPC(进程间通信)性能,这对于提升系统性能至关重要。

  余承东说,安卓沿用 Linux 内核调度机制,是一种面相服务器负载的公平调度模式,难以保障用户体验。

  而鸿蒙 OS,分布式调度技术,可以负载实时分析预测,匹配应用特征实现资源精准调度,相应时延降低了 25%。

  余承东打了个比方,Android 系统就像各种车辆都挤在同一个车道,而鸿蒙 OS 相当于给道路划分出了快车道、慢车道、自行车道,各个进程之间不会相互堵塞。

  基于这样的调度方式,鸿蒙 OS 进程之间通信效率,比谷歌新开发的微内核系统 Fuchsia 还要高出 5 倍,比实时操作系统 QNX 还要高出 3 倍。

  更为关键的是方舟编译器。

  华为方舟编译器是首个取代安卓虚拟机模式的静态编译器,可供开发者在开发环境中一次性将高级语言编译为机器码,经过编译后,最多可以实现 60% 的性能提升。

  然后是安全。

  在这方面,余承东的说法是,将微内核技术应用于可信执行环境(TEE),通过形式化方法,重塑可信安全。

  这种形式化方法,是利用数学方法,从源头验证系统正确,无漏洞的有效手段。之前主要应用于航空与芯片设计等领域,实现起来极为复杂,一行程序代码,需要 100 行验证代码。

  鸿蒙 OS 首次将形式化方法用于终端 TEE。更为关键的是,微内核天然无 Root,细粒度权限控制从源头提升系统安全。

  相比之下安卓采用的是宏内核,将系统底层功能、组件和驱动都打包成一个大内核,安全权限依靠 Root。

  在安卓系统中,只要掌握了 Root 权限,真的就能为所欲为了。

  如第一问中所说的那样,微内核的设计中,系统底层功能、组件和驱动都是模块化设计,外核服务相互隔离,独立加密,从而更加安全。

  但有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全场景部署了之后,安全等级比较弱的设备,不就成了突破口吗?

  王成录说,解决这一顾虑主要有两点:第一是加强对设备的认证与信任机制,保证都是正规厂商的设备。

  其次,数据分布式存储,用的时候再集中起来,这样会更安全。

  第七问:手机上不能体验到鸿蒙 OS?

  鸿蒙 OS 发布之后,不少人非常关注的是,能够在手机上体验鸿蒙 OS 吗?

  余承东说,其实鸿蒙 OS 在手机上的适配已经完成,随时可以切换,而且只需要一夜就可完成切换。

  现在优先使用安卓,是出于支持谷歌和生态系统的考虑。只要谷歌不让用,随时可以切换过来。

  言下之意,不出意外很难推鸿蒙 OS 手机了。

  不过,尽管没有鸿蒙 OS 的手机,也可以在手机上感受到鸿蒙 OS 的特性。

  王成录说,EMUI 10 中,已经采用了不少鸿蒙 OS 的能力,比如硬件能力互助共享、一次开发多端部署、分布式安全等等。

  除了手机之外,鸿蒙 OS 已经逐步应用到了其他硬件上。

  今天发布的荣耀智慧屏产品,就是首款搭载鸿蒙 OS 的产品,之后会逐步应用在其他设备上。

  第八问:鸿蒙 OS 开源会在 GitHub 上开源吗?

  只说开源两个字,尽管现场一阵惊呼,但很多人是不会买账的。

  因为没有给出来开源地址。

  会在 GitHub 上开源吗?如果美国封禁了怎么办?

  王成录说,因为 GitHub 在美国,更希望和国内的一些合作伙伴,组件国内的开源社区。

  他透露,一两个月后,中国的开源基金会将正式运营起来。但现在正式名称还不确定。

  而且,国内的开源基金会也将借鉴国外的运作模式,根据大家在社区的贡献来确定大家的排名。

  此外,在开发者大会上,王成录也正式宣布了方舟编译器的开源计划,2019 年 8 月框架开源,2020 年之后会完整开源。

  第九问:鸿蒙 OS 计划表如何?

  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是,鸿蒙还不是一个非常成熟的系统。

  鸿蒙也不是完美的,至少现在它还不是一个完全微内核的系统:其使用的内核是 Linux 内核、鸿蒙微内核以及 LiteOS。

  未来,将会把所有内核替换成微内核。王成录说,这大概需要两年左右的时间。

  余承东也放出了鸿蒙的未来规划,从中可以看出,上文提到的不少技术,都还在研发中。

  现在是鸿蒙 OS1.0 版本,实现的功能有:

  • 基于开源框架、关键模块自研;分布式架构;方舟编译器;确定时延引擎;TEE 微内核形式化验证;多终端开发 IDE(Beta)。

  落地产品为智慧屏。

  到 2020 年推出鸿蒙 OS2.0,将会实现:

  • 内核及应用框架自研;通用微内核架构;高性能图形栈;支持多语言统一编译;多终端开发 IDE;满足车规级标准。

  落地产品为:创新国产 PC;手表/手环;车机等。

  2021 年,推出鸿蒙 OS3.0,实现软硬协同优化;垂直加速文件系统;软硬件协同高性能 IPC。

  落地产品的为音箱、耳机等。

  第十问:鸿蒙 OS 有何不足?

  最关键的弱点,在余承东的言语之间也有所透露——生态。

  这是苹果 iOS 和谷歌安卓的优势所在,也是各个操作系统死于非命的重要原因。

  余承东说,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漏洞。

  开源也是考虑于此,希望给人信任,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共建鸿蒙生态。

来自:
量子位(ID: QbitAI)

作者:Johnson
原创文章,版权所有,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