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深网》薛芳
TCL 创始人李东生和他掌舵的 TCL 依然站在全球家电市场中心。
2018 年 TCL 的彩电产品销量 2860 万台,全球排第二位。毋庸置疑,今年已经 62 岁的李东生,是企业圈的劳模。翻开李东生的微博,发现他出差的足迹,遍布美国,法国,波兰,西班牙等各地。
过去几天,李东生出现在 2019 年德国柏林消费电子展览会(简称 IFA 展)上,IFA 被称为被誉为“全球科技风向标”。本次 IFA 展 TCL 展区有 2112 平方米,TCL 旗下电子、冰洗、空调、通讯等全矩阵产品依次亮相。此外,TCL 品牌手机 TCL PLEX,成为了 TCL AI×IoT 生态系统入口,可与各类智能家居设备连接。
中国企业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影响力逐渐增强。
李东生在接受腾讯《深网》专访时透露,TCL 海外收入占比已超过一半,增长速度超过国内市场。他认为,穿越下一波周期,中国企业未来有最大机会成为领先者。
而在竞争中取胜,最重要的是在技术领域上能够实现超越。“其实我们前 20 多年的技术积累是不多的,TCL 拥有的 PCT 专利、发明专利每年都在上升,过去 5 年我们专利申请量以及获得专利授权的数量是我们前 30 多年总和的若干倍。”李东生告诉《深网》。
TCL 已经诞生 38 年,在李东生的带领下,开始全球化,而后进入产业上游,而后再从智能、互联网应用上突破,在彩电市场追赶三星、LG。
探路全球化
2019 年 9 月 5 日,IFA 展前夕,TCL 在德国柏林举了“MAKING LIFE INTELLIGENT”为主题的多品类联合发布会,面对着台下的 340 多家媒体,李东生、TCL 实业 CEO 王成、几名 TCL 的外籍高管轮流上台,介绍公司新技术产品。
这场发布会可以视为 TCL 近十五年全球化成果的一个投射。
而这一切的起点都始于 2004 年的那桩企业并购。2004 年,TCL 收购的汤姆逊(彩电业务)和阿尔卡特(手机业务)两家公司。李东生成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第一人,一时风光无二。TCL 并购重组法国的电视集团汤姆逊公司在欧洲的彩电和 DVD 业务后,成立了 TTL 公司。
但很快,李东生就遭遇全球化路上遇到的第一次大危机。彩电行业从 CRT 迅速转型到平板时代,汤姆逊研究出了 17 厘米厚的壁挂式背投电视,李东生觉得性价比很高,但市场没有选择他。
行业的变革加上国际化的整合,这桩并购使得 TCL 巨亏,2006 年年报显示,多媒体(彩电)欧洲区亏损高达 25.96 亿元,除多媒体之外,集团还亏损了 9.26 亿元。
TCL 的高管层陷入动荡,人们猜测,下一个走的会不会是李东生。李东生非常焦虑,夜不能寐,瘦了 20 多斤。这是他掌舵 TCL 后第一次遭遇亏损,。
李东生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毕业后他没有服从分配去机关,而是去了 TCL 的前身 TTK 家庭电器有限公司,一个作坊式的小工厂。他先后当过技术员、销售、还搞过贸易。
经过 14 年的打拼,1996 年,李东生成为了 TCL 掌舵人。2006 年 6 月,通用电气公司总裁:杰克·韦尔奇访华,一场高峰论坛中,李东生询问彩电业务要如何才能扭亏?韦尔奇说:“电视业务当时因为赚不了钱才卖掉了,所以我今天也没有任何方法让你的这个业务再赚钱。”
韦尔奇没有解答李东生的问题,但他得出了结论——李东生当时肩负起了一个具有全球意义的重大挑战。以现在的结果来看,杰克·韦尔奇都一筹莫展的事情,李东生后来是如何做到的?
鹰的重生
“作为世界上寿命最长的鸟类,鹰一生的年龄可达 70 岁,但要活那么长,它在 40 岁时必须做出困难却重要的决定,就是用 150 天左右的时间经历一场痛苦的蜕变,打脱自己的喙,拔掉老化的趾甲。”
“当新的趾甲长出来后,再用新的趾甲把身上的羽毛一根一根拔掉。当新的羽毛长出,鹰重新开始飞翔,重新再度过 30 年的岁月。”李东生 2006 年的一篇文章《鹰的重生》中写道。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篇文章是 TCL 成长过程中的一种现实的隐喻。并购后的 TCL 经历了一场生死劫。
深陷亏损,及时止损,放弃或许是短期内最有效的办法,企业圈做如此选择的也比比皆是。但李东生没有放弃,他选择了壮士断腕。
TCL 先后卖掉了 TCL 国际电工和智能楼宇业务,然后又卖掉了电脑业务;手机领域,无法追回 2003 年 1000 万部的荣光,但借助阿尔卡特品牌,TCL 在海外市场收获了大量订单。
2006 年 10 月,TCL 宣布多媒体欧洲业务重组:终止 OEM 业务外的销售和营销活动,除此之外,还关掉在欧洲的 6 家销售公司。
这场重组中,失业的欧洲员工达 450 人之多。2007 年 5 月,TCL 宣布保留波兰的工厂。
那时候李东生对于“健康”的定义是现金流、盈利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在经历了 3 年的扭亏和两年的稳健经营后,TCL 全球化出了自己的路。
时至今日,波兰的工厂在 TCL 的全球化的布局中,发挥了作用。波兰位于欧洲“心脏”的位置,TCL 波兰工厂副总经理 Tomasz Olender 介绍,波兰工厂是 TCL 向欧洲各国供应彩电产品的生产基地和仓储基地,可以直接配送到零售门店。
“TCL 波兰工厂毗邻德国汉堡和波兰格但斯克两大重要港口, TCL 电视下线后,一天就能达到法兰克福和巴黎,三天就能抵达包括里斯本、马德里在内的欧洲全境,大多数欧洲国家仅需 3 天之内就能够将货物送达,” Olender 对《深网》说。
那场曾被媒体和业界判定为失败的并购,也是今日 TCL 全球化的起点。
“TCL 在产品销售收入结构上,2018 年海外产品销售收入大概占总的产品销售收入 50%。今年上半年,我们海外产品销售收入增长也是超过了国内销售收入增长。海外业务已经成为 TCL 成长最大的动力。”李东生告诉《深网》。
再一次转型
2009 年,李东生做出了对 TCL 未来影响巨大的决定,进入液晶面板。这个公认最烧钱的领域,李东生的理由是,没有自己研发的面板和芯片技术,TCL 拿什么和三星、LG 这样的大公司竞争。
2009 年 TCL 在深圳高交会上宣布:联合深超投资 245 亿元建设 TCL 华星 8.5 代液晶面板生产线。目前,TCL 华星已建成和在建的产线有 6 条,包括液晶面板和 AMOLED 柔性屏,合计投资金额近 2000 亿元。
2016 年岁末,李东生变得有些焦虑,睡不着觉。
TCL 在 1000 亿元销售额上下已经徘徊三年之久,毛利日益缩窄,稍不留神极有可能掉出千亿的队伍。TCL 华星增长迅猛,已经成为 TCL 集团的现金牛业务,而 TCL 集团曾经赖以为生的消费电子、家电和通讯业务等智能终端业务增长乏力。
李东生为此苦恼了挺长时间。
一边是奋战了 30 多年的产业,一边是代表未来的高科技产业,A股的制度也使得 TCL 无法将 TCL 华星业务分拆独立上市。如何处理这两项业务,是李东生那段时间以来思考最多的问题。
两年后,李东生做出了决定。
2018 年 12 月 7 日晚间,TCL 公告称,将旗下的智能终端及相关业务出售给 TCL 实业,价格为 47.6 亿元,智能终端中就包括了大家熟知的电视、手机、白电等产品。交易完成后,TCL 集团上市公司将专注于半导体显示及材料。
对 TCL 来说,这本是一场生死攸关的变革,但公告发布后,引发了市场对李东生的质疑:“本次交易是否有利于维护上市公司的利益?”
李东生在接受《21 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讲述了重组和分拆背后的逻辑。
李东生阐述,“TCL 华星发展需要一个上市公司平台来融资,虽然重组后短期内没有进行股权融资的需要,因为重组拿到了近 50 亿现金,但是中长期我们需要股权融资来解决华星的问题。因为 T3、T4、T6 项目(面板产线)都有当地政府的股权,我们承诺在一定的时候让股权退出。”
李东生接着说,“退出的方式有两种,一个定增集资,用钱买,第二个是定增,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用股权买。所以未来两三年以后我们要履行承诺,让政府的投资用一种合理的方式退出。”
在李东生看来,“每次变革都是一次自我革命,但人最难改变的是自己,你要革自己的命,挺不容易的。”
谈到 TCL 在国内资本市场股价表现,李东生表示从业绩增长和分红率而言,真的看不明白,“现在我们资本团队在努力进行市场沟通,把这方面工作做的更好,我们会努力跟投资人沟通,让大家更加全面了解我们的公司。”
但李东生同时也强调,TCL 绝对不会为了自己利益故意炒作股价。
以下是李东生接受《深网》等媒体专访实录:
媒体:TCL 海外战略是否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您能不能详细介绍一下不同阶段相应的特点和背后总体的战略,以及最后的考量。
李东生:TCL 是中国企业当中全球化程度最高的企业之一,经过 20 年的耕耘,TCL 全球化业务架构已经基本形成。我们在全球有二十几个研发中心,有将近十个制造基地,在 80 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销售机构。现在正在进一步完善我们的布局。
在这个发展过程当中,我们是实现业务的国际化,到整个产业供应链的全球化。2004 年的跨国并购大大增强了我们这方面的发展动力。
从结果来看,我们在今天回看我们并购后的这 15 年,TCL 在产品销售收入结构上,2018 年海外产品销售收入大概占总的产品销售收入 50%。今年上半年,我们海外产品销售收入增长也是超过了国内销售收入增长。海外业务已经成为 TCL 成长最大的动力。
媒体:您此前接受采访的时候说过从长远的全球化战略来讲,TCL 会逐渐转向 TCL 品牌,这个转向需要有一个过程,目前来看,这个转向进行得如何,是否可以说 TCL 的全球战略已经升级到全球化品牌输出的阶段?
李东生:我们全球化战略的基础是我们要推自己的品牌,要建立自己的营销网络,建立我们自己的产业链体系,这个是坚定不移的。可能之前谈到这个问题,我们通过并购取得了一些国外的品牌,在我们整个全球化业务推进当中,这些并购回来的品牌,在相当一段时间会继续发挥它的作用,因为当地的消费者对当地的品牌可能认同度会更高。
但从一个长远的发展战略来看,TCL 要从一个中国企业成为一个真正的全球化企业,我们希望聚焦产品业务在 TCL 品牌的形象。这个过程一直在推进,事实上现在 TCL 品牌产品销售已经在全球品牌销售当中占到了百分之六十几,我相信再有若干年的话,TCL 品牌的业务将会逐步取代原有的其他并购品牌的市场份额。
媒体:今年是建国 70 周年,您怎么评价中国崛起的这些跨国企业在全球的影响力,以及他们未来的走向?
李东生:在过去 70 年,特别是改革开放 40 年,中国快速发展,中国在全球的崛起是全方位的。首先体现在经济上,我们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而且我们经济成长速度在主要经济体当中依然名列前茅。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家力量的增强,也支持更多的中国企业成为有竞争力的全球化企业,我相信这个过程未来还会持续。所以在中国有优势的产业领域,我们逐步在赶超全球的领先企业,或者我们自己已经成为全球领先的企业之一。这个过程,未来还会持续,这是任何力量阻挡不住的。
中国企业在未来全球产业格局当中,要有更大的话语权,更强的竞争力,关键还是要继续提高自身的能力。特别是技术开发和创新的能力。现在在大部分实业领域的竞争中,技术是主要的驱动力,要想在这个市场上立得住,在竞争中能够超越对手,最重要的是你要在技术领域上能够实现超越。
TCL 也在侧面反映这样的一个趋势,今年是 TCL 成长的第 38 年。其实我们前 20 多年的技术积累是不多的,TCL 拥有的 PCT 专利、发明专利每年都在上升。过去 5 年我们专利申请量以及获得专利授权的数量是我们前 30 多年总和的若干倍。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整个中国企业成长的轨迹。推动中国企业成长最重要的动力,就是技术的创新能力。
媒体:华星在出海,生产和销售上面的情况是怎样的?
李东生:华星生产的半导体器件是一个中间产品,它主要是卖给电视机厂商或者显示厂商,由他们做成成品再面向全球销售。据我们的统计,华星的显示屏大概有超过一半是销至海外的。以这个比例来看,华星产品实际上的海外销量比国内销量更大。这也得益于大的国家发展背景——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显示生产国。全球显示器生产又集中在三个国家地区,中国、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
媒体:TCL 在欧洲除了行业间的竞争,跟德国企业或者欧洲企业有什么样的合作,这种合作会给消费者带来什么样的效果?
李东生:当然是有合作的。我们在欧洲不只是卖产品,我们在华沙附近有一个波兰工厂,这个工厂是生产我们输入到欧洲地区,主要是欧盟地区的产品,这个工厂在过去几年,规模逐步增大,如今已经是当地主要城市里面最大的外资工厂。同时,我们去年在华沙建立了人工智能研发中心。这个研发中心已经初具规模,在人工智能技术方面的开发工作,已经取得一些积极的进展。
为什么这个研发中心,我们要在波兰建立呢?因为东欧的高端数学人才比较多,人工智能核心基础技术能力,也就是大数据技术方面的人才比较多。所以大家看到,这次我们人工智能技术的展示,其中有一些技术就是来自我们设在华沙的人工智能欧洲开发中心研发的。
同时,我们在法国巴黎有 5G 研发中心,在德国,我们和德国电讯有很好的合作,所以我们全球化业务和出口业务、国际销售业务最大的不一样就是我们要根据当地市场的情况,把我们业务的根能够扎下来。
媒体:现在全球整个面板行业处于一个低谷形势,也有国内别的面板企业预测明年中期会有好转,您怎么看?
李东生:现在预测面板什么时候好转,没必要,因为这个市场是动态的。这个过程中会有一些变量,从供给端来讲,现在行业低毛利,有相当一部分企业亏损,这是一个现实。这种情况下,可能会有一部分竞争力不足的产能会退出。从增量上来讲,无论是现在显示屏应用场景增加。
除了家庭电视的屏幕越来越大之外,最重要的增量是一种商业显示。这回我们展示的一些产品,实际上更适合商用领域。一个平板显示的产品在很多新的商用运用场合得到的应用增长都是很快的。过去几年中国商显市场每年增长百分之三十几,这也能够消化一部分产能。
大家同时也注意到,近期华为发布了智慧屏,TCL 发布了我们新一代智屏产品。这些产品的目标人群、客户就是现在几乎不怎么看电视的手机主,我们希望能够把手机和屏有更好的互动,赋予屏更多的智能功能。这也会带来一个新的增量市场。所以我对半导体显示产业是非常有信心,至于这个低谷期有多长,不好说。
另外,我想强调的是半导体显示产业是一个高科技、高投入和长周期的产业,这个产业一定会有波动性,这个产业进出的门槛很高,中国在半导体两个领域,一是半导体芯片,一是半导体显示。中国目前的地位会在半导体显示领域能够取得突破,这个机会是最大。我们有可能在三到五年成为全球半导体显示领先的一个国家。这个领先地位将能够使到中国产业在全球的半导体显示里面发挥更加积极和重大的作用。
最近有一篇报道,我觉得写的很好,就是如何穿越行业的低周期,这个文章写的比较到位。现在无疑是行业的一个低谷期。对中国企业来讲,对全球同行来讲,如何穿越这个低谷期。另外它的分析很重要的一个结论是清晰的,这个产业是有未来的,这个低谷是业绩供求关系造成的,供求关系除了和投资产业节奏有关,还和当期经济因素、市场需求增长有关。
哪些企业更有机会穿越产业的低谷期,在下一波周期来的时候成为领先者。首先第一个,中国企业最有机会。根据这个分析,第二个就是 TCL 华星最有机会的,我讲这个话是有底气的,也是负责任的。
媒体:TCL 集团剥离掉相应业务之后,主营业务就是面板和离子显示、半导体核心品牌,您刚才也说了,这个处于产业周期的低谷。TCL 中长期来说,如何提升我们的整体融资能力和估值水平?
李东生:如何穿越低谷期,刚刚我也已经说过了,最重要的是两个。我们今年面对这个行业的低谷期,TCL 华星、TCL 智能终端,我们提的口号都是“极致、效率、成本求生存,变革、创新、开拓谋发展”。实际上就是两招,听起来平淡无奇,但是你做起来了,是最有竞争力的。中国企业的优势应该就是在极致、效益和成本方面,这是中国企业应该有的优势。我们把这个优势做到极致。所以我们叫极致、效率、成本,做到极致、效率、成本就能够活下来。
大家可以看到华星在年中报里面,我们的效率是最高的,我们的边际贡献率是最高的。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是我们的极致、成本、效率的工作取得成绩。这项工作不是今年才做,去年已经开始,去年一直在做,如果说开始,是 2017 年初就开始。持续下来的结果,在行业寒冬期更加显示出他的优势。变革、创新、开拓求发展,所谓变革就是你得优化你的组织流程;创新,其实技术永远是一个最重要的驱动力;开拓,就是我们要从国内到海外。
国内市场整体来讲增长比较慢,所以我们要在海外开拓更多新的市场。另外一个开拓就是开拓新的业务领域。大家可以看到这次我们展出的产品,除了传统产品之外,我们有很多新的产品。
这些产品都属于发育期,这产品如果未来跑出来,我们整个规模和业绩增长就会更快。华星也是一样,它在创新一些新的技术,开拓一些新的市场。所以面对行业的低谷期,最重要的是只要练好内功,把握一个正确的方向。我还是那句话,半导体显示产业,中国是最有机会在未来取得领先的。TCL 华星是中国半导体显示产业里面最有效率和竞争力的。我们一定能够率先穿越这个行业的低谷期。
媒体:您之前谈过很困惑 TCL 的基本面很好,股价这么低,您现在找到答案了吗?
李东生:我现在还没有找到答案,因为我是学理工的,资本市场的知识不多,还要再学习。但是我相信企业的经营基本面最终一定能反映到是企业的价值当中。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香港的资本市场是比较理性的,所以王成总今年的业绩好,股价就噌噌往上涨,我们在香港的股价就超越了我们的同行。
中国股票市场,我实在不知该怎么说,数字摆在那里,我们有很好的成长性,TCL 华星今年上半年的业绩销售收入增长 33.5%,这个成长率是高于我们同行。我们的盈利略有下降,但是我的盈利率还是在同行当中最好的,不是别人上升,我下降,相对来讲,我的盈利能力是在提高的。
我的分红派息率又是最高的,所以股价为什么不涨,我真的看不明白,找不到这个原因是什么。现在我们资本团队在努力进行市场沟通,这方面工作做的更好,我们会努力跟投资人沟通,让大家更加全面了解我们的公司。最重要的是我们还要继续努力,把我们的业务做的更好。
我刚刚讲的意思不是批评中国股票市场不理性,但是从我看到的现象来看,中国股票市场比较活跃的公司的股票都是要长,那些像过山车一样,上上下下的股票,成交额是很大,比较稳健的公司的成交额就不大,它就没有概念。所谓没有概念,就是没有炒头,虽然在每次炒上炒下当中,大家赚钱是少数,亏钱的是多数。
所以我们不愿意加入到这一轮炒作当中,这可能是我们股价表现不好的原因。有些机构找到我们说,李总,你这个股价这样不行,需要做些什么炒作一下。我认为股价提高很好,但一听他讲的方法就说算了,这个是违规的,而且炒上去,最后会下来的。我让多数投资人亏钱,这样的事儿我绝对不做。
但是在中国股票市场,做这样的人挺多的,而且也有很多的游资喜欢整这个股票。这些人一直会觉得我是当中最聪明的,我是那 10% 或者 15%,能赚到钱的。虽然事实上并非如此,但是这样的故事一次又一次在中国的股票市场重复着。未来我们看到可能还没有什么会改变,但我们不去玩这个游戏。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让我们的投资者、投资我们股票的人至少不会有那么大的风险。现在按照现在的股价,我们分红率是百分之三点几,你现在买国债,也没有百分之三点几的收益,我三点几是分红。
来自:
腾讯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