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k me on GitHub

800年前海上丝绸之路宋朝人出海吃什么?

水下考古 .jpg

  作者:沈湫莎

  浩瀚无垠的大海是冒险家的乐土,早在 800 多年前,中国的大航海历史卷轴就徐徐展开。过去我们只能从文人诗词中感受“潮来涌银山”的壮阔和“零丁洋里叹零丁”的缥缈。但是,持续 30 多年的水下考古,发掘出的 18 万件文物,如今终于可以让我们一窥南宋时期繁盛的航海业以及当时人们的生活智慧。

  今天举行的“沉舟出沧海——‘南海 1 号’探秘”科普大讲坛上,专家讲述了这段“水下考古”往事。

  等待十多年,就为培养出能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水下考古的队伍

  1987 年广东省阳江海城,一艘深埋在 24 米水下沉睡了 800 多年的南宋木质古沉船被发现,经过初步潜水探查,这是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较早、船体较大、保存较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然而,直到 2007 年,它才被整体打捞出水。  从发现到打捞,为何用了 20 年?复旦大学文博系教授魏峻道出了一个令人心酸的事实,因为那时,我们没有一个人有“水下考古”的经验。

Hachette.jpg

  水下考古与陆地考古有很大不同,除却气候、水文、压力等自然条件,仅仅是水下的可视程度就几乎让考古工作寸步难行。“在‘南海一号’沉船区域,你几乎看不到任何东西。”魏峻说,“我们都是靠用手摸来感知它。到目前为止,只有一段 30 分钟的‘南海一号’的水下视频,还是因为在考察期间正好来了一股持续 30 分钟的清流。”

  为了对“南海一号”进行考古研究,国家花了十多年时间培养出一支能够胜任水下考古的队伍,经过多方考量,考古队最终选择了整体打捞、迁移研究的方案,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副理事长詹长法称其为石破天惊的过程。

  但在魏峻口中,两年多辛苦卓绝的打捞过程却被说得如同“用三步把大象放进冰箱”那样简单:先用一个没有底的大罩子把整艘船给罩住,然后用 36 根托梁给“罩子”镶上底,最后用塔吊将沉箱拉出水面。

  事实上,每一步都是力量与智慧的结合。比如,一根托梁 5 吨重,只能由一个潜水员操作,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水下,潜水员得保证对穿偏差不超过 15 厘米;又比如,把整个船体“打包”的“沉箱”重达 5000 多吨,加上水的吸附力超过 6000 吨,如何一台最大起吊力为 4000 吨的吊车把它吊出水面……如此种种,都是水下考古需要面对的全新难题。

  南宋船员爱吃咸鸭蛋?这样的发现并不少

  “‘南海一号’的上甲板以下保存完好,我们原本估计能有七八万件文物,最终清点完我们自己也吓了一跳,居然有 18 万件!”魏峻说。通过这些文物,他们把原本只存在于历史书籍中的宋朝海洋贸易过程,以及水手的生活,一一还原了出来。

瓷器 1.jpg

  在茫茫大海上航行时,水手们吃什么?考古发掘出了大量的鸡、牛、羊、猪的骨头,居然还有一罐咸鸭蛋,另外船上发现的水果残骸有梅核、槟榔果核、橄榄核、枣核、滇刺枣核、南酸枣核、葡萄籽、荔枝核,坚果有锥栗、银杏、香榧子、松子……看来以精致生活著称的宋朝人,到了海上也不忘精致饮食。

瓷器 2.jpg

  整体打捞船只的好处是,当时的海上贸易如何装载货物都能很清晰地被辨别。比如瓷器并不是简单堆叠,而是用四根木头把一床瓷器固定住;大的空心罐子中还会塞入小物件,这样既固定了物体,又增加了运输量。

金饰 2.jpg

金饰 3.jpg

  “最珍贵的文物当属整艘船。”詹长法说。这艘长达 22 米、宽 10 米的巨型船舶,是目前所见舱数比较多的船,甚至超过元初马可波罗在其行记中所说“若干最大船舶有最大舱十三所”的标准,让人们感叹宋代造船水平之高。从它身上,已经能看到郑和下西洋时的宝船雏形。

  在研究文物的过程中,詹长法无数次想象着南宋时期南海上千帆竟发、百舸争流的场景,海上丝绸之路对他而言有了“实感”。他说,打捞船只只是第一步,文物研究和保护还有下一个 30 年要走。

来自:
文汇报

作者:Johnson
原创文章,版权所有,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