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作者:王金旺
2019 年,是智能手机全球销量持续下滑的第三个年头,5G 技术能否成就智能手机逆势增长的下一个十年,仍难预料。
在上一个十年,尝尽智能手机市场红利的各大厂商开始寻迹下一个企业长线增长点。
与智能手机市场增长乏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物联网作为一个新兴市场,经过技术积累、概念普及,近两年开始形成规模效益,更大规模的网络化带来的数字化、智能化的质的突变,以及随之而来的经济效益成为下一个显性机遇。
2019 年,智能手机厂商激战 AIoT 是一场不可多得的精彩好戏。
移动互联网时代拐点,智能手机市场迎来至暗时刻
2018 年年初,智能手机市场迎来至暗时刻:
Canalys、Gartner、IDC 等权威分析机构先后公布 2017 年全球智能手机销量报告,据 IDC 统计数据显示,2017 年全球智能手机销售量下降 0.5%,中国智能手机销售量下降5%。
这是自移动互联网时代大门开启以来,智能手机市场销量的首次下滑,也是中国智能手机市场首次出现滑坡现象。
以往的大好局势或将成为过往,未来如何保持企业业务持续增长?
即使如国内华为、小米、OV 这样的智能手机头部厂商,也不得不直面销量下滑这一现实问题。
随后,站在风口浪尖的智能手机头部厂商针对性做出了两手调整:
第一,加大在东南亚、非洲等“下沉市场”的投入,继续深挖智能手机“下沉市场”的潜在空间。例如,在印度智能手机市场占比超过 20% 的小米,曾在 2018 年年底放言,将在 2019 年底开设 5000 多家线下门店;
小米在印度古尔冈的一家门店,图片来源:法新社
第二,加强在物联网(IoT)领域的投入,包括在硬件终端、通信技术、系统生态等方面的战略投入。
前者使印度成为继中国之后的智能手机、乃至移动互联网领域最大潜力市场,但这并没有改变全球智能手机市场持续下滑的趋势,据 IDC 统计数据显示,2018 年全球智能手机销量仍下滑了 4.1%。
后者倒是成了智能手机厂商寻迹下一个企业长线增长点提前布下的一颗棋子。
从激进派小米,看 IoT to B
小米是布局 AIoT 战略的激进派,这从新年过后雷军发给全体员工的第一封公开信即可看出。
在这封公开信中,雷军将小米一年前提出的「五年百亿投入 AIoT 战略」升级为「五年五百亿投入 5G+AIoT 战略」。
从“百亿战略投入”到“再翻五倍”,AIoT 在 2019 年究竟为小米带来了什么,支撑起雷军这一豪赌的勇气?
要看 AIoT 为小米带来了什么,还要从小米在 AIoT 领域做了什么说起。
2018 年 8 月,小米在香港上市后,进行了一系列组织架构调整。智能硬件部、IoT 平台部、技术委员会的成立,人工智能与云平台部的分拆(分拆为人工智能部、大数据部、云平台部),大家电事业部(王川任总裁)的新增,AIoT 逐渐被推向台前。
“从 2019 年起,对于小米而言,AIoT 就是‘All in IoT’!”
2019 年 1 月 11 日,雷军在小米年会上如是说。
小米的“手机 +AIoT”双引擎战略也由此一锤定音,成为小米接下来五年的一个公司级战略方向。回看 2019 年,凡是有小米高管出席的各类活动,这一战略被不断提及、不断强化,成为小米自我定位的新标签。
战略上的调整直接影响的是产品层面的调整。除去生态链厂商在整个智能家居框架下的持续搭建,小米在 2019 年针对自有产品线也做了一些重要调整。
5 月 17 日,小米进行架构调整,成立大家电事业部,王川亲自挂帅大家电。大家电事业部成立后,不少行业人士认为,这是雷军希望再次复制王川在小米电视领域的经验。
官方的说法则是,“此次调整的核心逻辑是落实 All in AIoT 战略。”
显然,长于硬件的小米,在 AIoT 战略中,仍将硬件作为一张好牌。
大家电在小米公司中的江湖地位,不仅从王川这一老江湖亲自挂帅可见一斑,一个月后的米家智能新品发布会上更是有雷军亲自站台,请来跨界厨师谢霆锋“表白”,发布了洗衣机、油烟灶、电磁炉等产品也不失为又一佐证。
这一年里,小米智能电视出货量破千万,与此同时,在大家电领域也陆续发布了多款新品——6 月的米家洗衣机、10 月的米家冰箱、11 月的小米空调……
六年前的那个冬天,雷军与董明珠定 10 亿赌约时,董明珠或许不会想到,五年之后,小米虽然输了赌约,却开始长驱直入大家电。
雷军与董明珠定 10 亿赌约
如果说大家电是小米汲取硬件之长,继续在端侧产品的边界拓展,那么 IoT to B 则是小米 IoT 紧随智能家居产业发展趋势的触角深入。
毫不夸张地说,五年前,国内的智能家居更多是用联网硬件拼凑起来的智能家居,也正是在这样的脉络下,小米凭借自身业务+生态链的优势,成为国内智能家居领域的一大赢家。然而,智能家居行业发展到如今,除去面临用户体验、定制化的问题外,批量化、规模化成为挡在其持续发展道路上的最大的阻碍。
这一阻碍,在近两年抓到了酒店、地产产业升级、变革这根救命稻草。
11 月 19 日,范典在小米开发者大会上除了豪言称“小米在 IoT 已经实现智能品类全覆盖”外,还发布了包括地产、酒店、IoT 企业套装在内的产业互联解决方案。雷锋网也注意到,主论坛演讲排在范典之前的是华住集团联席总裁刘欣欣(去年的这个位置留给了宜家)。
小米发布产业互联解决方案
据范典在会上透露信息,“酒店预计交付超过 5000 个房间,覆盖 34 个城市,地产本年内将交付 2000 套。”
至此,在C端个人、家居市场混得风生水起的小米,凭借包罗万象的 IoT,开始深入 to B。
不仅业务线上的变动让小米在企业战略上开始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向 IoT 倾斜,技术线的各项权重配比,也让雷军在 2018 年为小米制定的“AIoT 战略”在 2019 年更换为“5G+AIoT”构成的“下一代超级互联网”这一概念。
雷军谈“下一代超级互联网”,图片来源:雷军官微
小爱同学在 2019 年更新到了 3.0 版本,增加了男声版,并未受到太多关注,倒是小米更新的两款自有品牌新品:小爱老师、小米智能手表,备受市场关注;除此之外,语音识别开源工具 Kaldi 创始人 Daniel Povey 的引入,也让业内人士对小爱同学、甚至小米开源软件在 2020 年会有何动作充满猜想。
5G 部署自不必说,无论是为了抢占智能手机下一个市场制高点,还是作为物联网时代的基建技术,小米都没有理由不在 5G 技术上撂几句狠话。只是,在 5G 上,小米无法绕开一个对手,华为。
华为想要的,不仅仅是 5G
2019 年,是华为的高光时刻,这一束高光更多来自一项名为 5G 的移动通信技术。
可以说,在 2019 年,5G 成就了华为在世界通信领域的重要地位,却也让华为备受高处不胜寒的煎熬。
无论是作为通讯起家的世界五百强企业,还是智能手机全球销量榜上排名前三的手机厂商,抢占 5G 这一高地都有其战略意义,本文暂且从华为 2019 年的 IoT 布局说起。
虽为全球三大手机厂商之一,但华为在 IoT 领域的打法与小米不同,更似 BAT 云服务业务主导的 to B 打法,究其原因,还是由于华为骨子里原本就是一家以服务B端用户为主的厂商,这一点从其财报可以看出:
2018 年,消费者业务占比为 48.4%,运营商业务和企业服务业务占比仍超 50%(分别为 40.8%、10.3%)。
这也就不难理解,华为 IoT 业务重心落在了华为云(Cloud BU)中,无论是在 HUAWEI CONNECT 2016 大会上发布的 OceanConnect IoT 平台,是华为智能手表已有应用的 LiteOS 系统,还是今年发布的 ModelArts AI 开发平台,均出自华为云之手。
作为 AIoT 元年(2018 年)竞争焦点,同时也是作为 IoT 领域基础设施的这些平台、系统,撑起了华为云随后整体的 IoT 产品体系拓展和生态拓展。
也正是随着华为 IoT 基础设施基本搭建完成,2019 年 3 月,华为进行内部架构调整,IoT、私有云并入 Cloud BU。
此后一年,华为在 IoT 平台建设方面开始进入稳定的更行迭代阶段,包括在 HUAWEI CONNECT 2019 期间,华为云 CTO 张宇昕在华为云峰会上升级 OceanConnect IoT 全栈云服务,发布云、管、边、端、行业在内的 16 个云服务;在产业互联网领域发布沃土数字平台等。
华为云 OceanConnect IoT 全栈服务发布,图片来源:华为云官网
这些虽说是华为在 IoT 领域的关键部署,却并没有引起太多关注,2019 年,华为在 IoT 领域布局备受关注的几个点其实是在消费领域。
2019 年 8 月 9 日,华为开发者大会上,鸿蒙 OS 正式发布。
由于此前谷歌曾放言,“使用安卓系统的华为手机,将被停止谷歌服务”,华为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拿出一手替代方案来稳定“民心”,因此,鸿蒙 OS 在发布之前,就已备受媒体、甚至消费者的关注,甚至一度被传为华为替代安卓系统的备选项。但在经过华为多位高管的否认后,鸿蒙 OS 作为一款基于微内核面向全场景的分布式操作系统,最终应用场景显然落到了 IoT 领域。
鸿蒙 OS 发布
华为消费者业务软件部总裁王成录在 12 月 8 日的对外主题分享会上表示,“在 2020 年,华为除了手机、平板和电脑,其他终端产品将全线搭载鸿蒙 OS。”
华为消费者 CEO 余承东也表示,“随着全场景智慧时代的到来,华为认为需要进一步提升操作系统的跨平台能力,包括支持全场景、跨多设备和平台的能力以及应对低时延、高安全性挑战的能力,因此逐渐形成了鸿蒙 OS 的雏形。”
显然,华为鸿蒙 OS“虽可用于手机 OS”,但最终还是被圈到了 IoT 领域。
鸿蒙 OS 发布前其实还有一个小插曲,由于“安卓禁令”,鸿蒙在发布之前备受媒体关注,甚至名字被多次“曝光”,也就有了媒体为华为操作系统取名的年度梗。徐直军在 10 月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
鸿蒙操作系统名字不是我们取的,是媒体取的。本来鸿蒙是用于我们内部一个内核的名字,在被媒体炒了好几个月后,再取一个名字,还要向所有的消费者、媒体解释,鸿蒙不是我们的手机操作系统。也就有了现在的鸿蒙 OS。
尽管如此,鸿蒙 OS 还是深受消费者期待,深受华为自家人喜爱,喜爱程度甚至要超过早前发布的 IoT OS——LiteOS,尤其被华为消费者 BG 多次拿来对外宣讲,这其中的原因倒是随后被邵洋(华为消费者业务首席战略官)的“LiteOS 后续会融入鸿蒙 OS”一语点破。
相比于鸿蒙 OS 面世的理情理之中,华为智能电视(智慧屏)的发布多少还是有点意料之外,毕竟华为曾对外表示“不做电视”。
同样是在 8 月的华为开发者大会上,不做电视的华为推出了荣耀智慧屏(55 英寸),次月(9 月 19 日)又转战德国慕尼黑发布了华为智慧屏(65 英寸和 75 英寸)。
对于外形与互联网电视相同的智慧屏,华为 IoT 产品线总裁支浩对这一产品的解读强调了四点:
一是智慧的交互中心;二是跨屏的体验中心;三是 IoT 控制中心;四是影音娱乐中心。
无论是智慧屏,还是互联网电视,华为终于还是进入了大屏显示领域,然而,进入大屏显示这一领域后,这次轮到小米“先手”。
其实无论是华为,还是随后入场的另一家手机厂商的一加,其实布局大屏显示的逻辑还算比较清晰,
- 首先,主营业务——智能手机市场遭遇瓶颈,硬件领域需要找到其他业务来弥补营收;
- 其次,电视既是少有的消费者刚需,电视行业也正面临着互联网化,在物联网入口之争日渐高涨之时,被小米验证过的互联网电视自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当然,作为押注 IoT 的重要玩家,华为要的不只是智能电视,而是提出了1+8+N战略:
华为不会去做终端侧家电设备,而是通过「1 个主入口」(手机)+「8 个辅入口」(平板、PC、车机、HD、音箱、耳机、VR、穿戴)+N(广泛的智能终端产品)的战略,将N开放给大家,做产业的赋能者。
这是余承东此前针 IoT 生态布局在 2019 年 3 月 AWE 上提出的构想,现在看来,主入口、辅入口华为均已自主部署完成,智能终端产品阵营又有华为智选、HiLink 生态的支撑,最初的版图搭建思路已经小有所成。
华为1+8+N战略
在硬件生态上的构思,其实各家厂商大同小异,尤其在经历了智能音箱大战、智能硬件爆发期后,各家均开始出现 IoT 产品矩阵。小米在 2019 年 6 月也曾公布1+4+X战略,并在 11 月小米开发者大会上由范典进一步阐述:
“1”是指手机,“4”指电视、智能音箱、路由器和笔记本,“X”则由生态链企业和合作企业来提供。
至于华为的 IoT 硬件战略中的“8”是否会变成“9”,小米 IoT 硬件战略中的“4”是否会变成“5”,其实很可能还是要看消费市场是否还会出现下一款真正刚需的或爆款、或潜力的 IoT 产品,毕竟华为最终还是做了大屏显示,小米也在今年出了自家品牌的小米智能手表。
至于,对于 5G 的需求,但凡手机厂商,都不敢怠慢,更不必说出身通讯起家的华为。
在 5G 布局上,华为与小米、OV 截然不同,毕竟华为是有运营商业务的主。
据官方数据显示,华为目前在全球拥有 11 个 5G 研发中心,2019 年 5G 研发投入预计超过 100 亿元。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中国地区部总裁鲁勇在 2019 数博会上介绍称,“华为已提供了 16000 多个 5G 标准体验,华为 5G 专利全球排名第一名,占比达到 20%,达到了 2570 多件。而美国所有企业的 5G 核心专利的占比不到 15%。”
这也正是美国会对华为发出禁令的原因之一。
华为运营商 BG 总裁丁耘在 10 月全球移动宽带论坛上表示,“全球运营商竞先加速建设 5G 网络,当前已有 56 个运营商实现了 5G 网络部署,40 个运营商正式推出了 5G 服务。截止目前华为已获得 60 多个 5G 商用合同,5G AAU(Active Antenna Unit)模块发货超过 400000 个。”
显然,即使在美国禁令之下,华为在作为通讯服务商,已经成为 5G 建设主力军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2019 年 7 月,NB-IoT 技术被正式纳入 5G 候选技术集合,作为 5G 的组成部分与 NR 联合提交至 ITU-R,这或多或少会进一步改变 5G 技术格局。
珊珊来迟的 OV,会是 IoT 的变数吗?
2019 年 12 月 10 日,OPPO INNO DAY 未来科技大会上,陈明永时隔六年再次现身发布会现场,亲自为 OPPO 站台,这次不是为了手机,而是为了 IoT。
“OPPO 不止是一家做智能手机的公司,目前有一半的员工负责 IoT、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业务。”
“未来三年 OPPO 将持续投入 500 亿元进行 5G、6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研发。”
或许,还是陈明永口中的“万物互融”算得上是面向 IoT 的一次喊话。
OPPO 创始人、CEO 陈明永,图片来源:OPPO 官网
随后,在 19 日的开发者大会上,OPPO 首次对外公布针对 IoT 部署的 HeyThings,并发布了启能行动:面向 IoT 合作伙伴开放 HeyThings IoT 协议、HeyThings IoT 服务平台和音频互联协议。
其实 OPPO 年底针对 IoT 领域的一系列发布,正回应了年初陈明永在 OPPO 年会上提出的未来战略意图。
1 月 18 日,在 OPPO 2019 年年会上,陈明永首次提出 OPPO 未来三项工作:深耕手机业务、布局 IoT、实现软件工程重大突破。
错过 IoT 主战场的 OPPO,在 2019 年动作频频,不过整体来看,也是以年初这次提及的未来计划展开的业务布局:
在 IoT 布局方面,1 月 14 日,OPPO 宣布成立新兴移动终端事业部,命原 OPPO 首次采购官刘波为 OPPO 副总裁、新兴移动终端事业部总裁,直接向陈明永汇报;
据悉,该部门主要工作在于,面向 5G+ 时代,构建多入口智能硬件网络,将深化硬件、软件和互联网服务一体化战略;推出全新子品牌“智美心品”,通过自研、合作研发、选品三种模式,为用户提供智美科技生活解决方案。
在软件工程方面,9 月,OPPO 互联网服务品牌 HeyTap 正式上线,并独立运营。对于 HeyTap,陈明永在 INNO DAY 的演讲中也给出了一组数据:在已经运营的 HeyTap 服务平台上,OPPO 内容的日点击量超过 1500 亿次,短视频服务日活用户超过 6000 万人次,用户在 OPPO 内容平台上的平均活跃时间超过 1 小时。
显然,HeyTap 作为 OPPO 在软件方面的布局,无论是在流量,还是在数据方面,都已成为 OPPO 万物互融主旋律的关键。
架构调整、软件布局,消费侧的感知度并没有那么强,消费侧感知度更强的其实是 OPPO 的硬件产品。因而,OPPO 今年推出的 AR 眼镜,以及明年将推出的智能手表,或许更诱人。
毕竟,被贴了硬件标签的 OPPO,在打法上还是与小米多有相似,虽然并未提出类似1+4+X的打法,但是 IoT 产品矩阵显然已在构建中。
与 OPPO 同为智能手机时代逆袭者的 vivo,对外公布 IoT 战略要早一年。
2018 年 9 月,在 vivo X23 发布会上,vivo 全球研究院院长周围宣布:vivo 正式进军 IoT 领域。
“vivo 正在与合作厂商以 Jovi 智能语音系统为基础,通过建立应用层协议,发布 Jovi 物联,以逐步实现一个 APP 控制智能家居中所有设备的愿景。”
据雷锋网长期观察,vivo 在 2018 年的 IoT 部署,在 2019 年并没有做太多战略上的延续或拓展。倒是在产品阵列和服务于产品阵列的产业联盟上下了些功夫。
2019 年 2 月,vivo 上线手机子品牌 iQOO,当时有不少媒体认为,这一品牌很可能是未来 vivo 布局 IoT 赛道的一个主品牌,虽然随后来看,iQOO 发布的仍是智能手机产品,更像是对标荣耀、红米、realme 的子品牌,但在其工商注册信息中出现的智能手表、智能眼镜等也为其未来进一步 IoT 产品矩阵化拓展留足了余地。
如果说 iQOO 子品牌的上线,更多是媒体的猜想,6 月,在 vivo 首届创新日,vivo 以主品牌推出 AR 眼镜、升级 Jovi 2.0,并发布酷似「1+X+N」的“一主三辅”(“1”指手机,“3”指智能耳机、AR 眼镜、智能手表)战略。
Jovi 2.0 发布,图片来源:vivo 官网
在互联网时代,OV 能够以后来者身份闯入智能手机领域并成功逆袭,促成国内智能手机市场走向当下四巨头格局,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其高明的互联网营销手段。在移动互联网进入后半段,甚至到 AIoT 主战场时,技术、创新在这场游戏中的权重越来越重,OV 显然也意识到了这样的变化,并在一边补课、一边努力构建自己的技术体系,包括 OV 自家研究院的成立、技术投入占比的上升,还是不断参与到诸如 IoT 开放生态联盟这样的 5G、IoT 生态建设中,都是如此。
不过从整体技术体系和生态体系搭建上,OV 声势还是略弱于华为、小米,是否还有更多势能释放,也决定了其能否成为 IoT 领域的变数。
手机厂商大战 AIoT 的几个赛点
2019 年,随着 OPPO IoT 战略正式对外公布,国内头部手机厂商已经全部涌入 IoT 赛道。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智能手机进入瓶颈期,甚至市场出现饱和态势,但目前来看,四家厂商的主战场仍在智能手机上,尤其 5G 为智能手机带来的更多可能将在 2020 年体现。
5G 成为手机厂商大战 AIoT 的第一个赛点也就不言而喻了。
赛点1:5G 开局
据中国信通院 1 月 9 日公布数据显示,2019 年全年,国内 5G 手机出货量 1376.9 万部,而这只是 5G 手机的开局。
以芯片市场来看,华为 9 月在 IFA 上发布了麒麟 990 5G 芯片,华为 Mate30 系列首发搭载;而小米、OV 发布的 5G 手机大多采用的是高通的 5G 芯片:
5 月 6 日,中兴天机 Axon10 Pro 5G 版发布,采用高通骁龙 855 处理器+外挂 X50 基带芯片;
7 月 26 日,华为 Mate 20 X 5G 版发布,采用麒麟 980 处理器+巴龙 5000 基带芯片;
8 月 22 日,iQOO Pro 5G 版发布,搭载高通骁龙 855Plus 处理器(外挂 5G 基带芯片实现 5G 网络通讯);
9 月 16 日,vivo NEX3 5G 版发布,搭载高通骁龙 855Plus 处理器;
9 月 24 日,小米 9 Pro 5G 版发布,搭载高通骁龙 855Plus 处理器;
10 月 15 日,realme X2 Pro 发布,搭载高通骁龙 855Plus 处理器;
12 月 10 日,Redmi K30 5G 版发布,首发搭载高通骁龙 765G 处理器;
12 月 26 日,OPPO Reno3 、OPPO Reno3 Pro 发布,OPPO Reno3 采用联发科的天玑 1000L 5G SoC 处理器,OPPO Reno3 Pro 搭载高通骁龙 765G 处理器;
……
作为 5G 建设主力军之一,华为在 2019 年其实共对外发布了 8 款手机之多,小米、OV 及其旗下子品牌也均发布了 5G 手机。
而在 5G 之战中,实力比拼其实还在于 5G 专利布局,在这方面各家均依托自己的研发团队、甚至研究院在快速圈地。前文提到,华为借助自身研发和业务优势,5G 专利数达到 2000+,显然已经一骑绝尘,这样的优势在 2020 年预计会进一步显现。
赛点2:入口之争
虽然各家手机厂商均将智能手机作为 IoT 主入口,但这并不影响其在 IoT 领域矩阵化产品布局。
小米提出的1+4+X战略部署,华为提出的1+8+N生态布局,以及 vivo 的“一主三辅”,OPPO 的智能手表、AR 眼镜的产品发布,都是 IoT 入口之争的战略额性部署,或者说是产品矩阵化部署。
在入口之争中,不做电视的华为发了智能屏,与先入者小米面临同态竞争;小米在依托生态链布局 IoT 产品的同时,在 2019 年进一步发布小米智能手表,遭遇先入者华为,以及喊话 2020 年发智能手表的 OPPO。
2020 年的入口之争的真正焦点,其实还是 AR 眼镜,2019 年,各家或多或少公布了 AR 方面研发进度,华为在 2019 年年底发布的 VR 眼镜,虽然在硬件选择上较为苛刻(支持华为 Mate20、P30,荣耀 V20 系列,以及电脑 Windows 10 系统),但这也正是 2020 年 AR 大战的前兆。
赛点3:平台之战&生态法则
平台和生态在选择上其实略有趋同性,无论是各家发布的 IoT 开发平台,各家互相圈地的生态,虽然消费者感知度较低,却更是在硬件逻辑背后的主战场。
在平台及生态建设过程中,可见两点共同趋势:
第一,各家在构建平台和圈地生态过程中,均在趋向开源。无论是华为新发布的鸿蒙 OS,小米的 MACE 深度学习框架,OPPO 的 HeyThings,还是 vivo 的 Jovi 物联,走向开源已是必然趋势。
这其实也借鉴了安卓的成功之道,毕竟所谓的万物互联,要想只靠某一个研发团队难以实现,借助广大开发者的力量才能轻量化企业研发团队,满足更多多样化和定制化的开发。
第二,各家生态体系开始思考、尝试互联互通。
2019 年 8 月 19 日,vivo、OPPO、小米难得一见得联合成立了一个“互传联盟”。这主要是为了“实现跨品牌一键互传,为用户带来更好的文件传输体验。”
2019 年 12 月 19 日,据外媒报道,谷歌、亚马逊、苹果等科技公司已经联手开发了一个智能家居连接标准,这个标准使得软件和设备更容易在智能家居生态系统中协同工作。
要实现万物互联,各大生态之间的壁垒已经成了一大阻碍,如何破除壁垒,实现各大生态体系之间的互通,已经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也将成为 IoT 接下来战局的一个关键转折点。
IoT 的后半程,战争与和平
2020 年,IoT 发展进入后半程。
从此前业务发展来看,前半程,华为和小米都有不错的战绩:
就华为的 IoT 战略来看,随着消费者业务 BG 频频发力,无论是产品矩阵的补充,还是 HiLink 生态体系的搭建,都足可见此前在 IoT 以云服务、通讯业务技术、产业布局为主的华为,开始在端侧有一些自己的想法。
据华为官方公布的 2019 年上半年年报来看,华为消费者业务收入 2208 亿元,��占比 55.0%。
相较而言,小米的 AIoT 化更为似乎更为明显。在小米上市后第一份财报中(2018 年 Q2 财报),小米官方披露,IoT 与生活消费品收入 104 亿元,占比约为 23%;在 2019 年 Q3 财报显示,IoT 与生活消费品收入上升至 156 亿元,占比约为 29%。在手机业务占比逐渐下降的同时,IoT 与生活消费品收入逐渐上升。
正如前文所言,5G 技术能否成就智能手机逆势增长的下一个十年,仍难预料,IoT 被视为下一个企业长线增长业务。随着 OV 再次加入,国内智能手机厂商完成对 IoT 第一波布局,此前的摩擦与征战,接下来将继续会在技术、产品、生态方面呈现多元化竞争势态;与此同时,融合趋势也将如同夹缝中的蔷薇,在“大战”中推动万物互联阶段性发酵,如战后秋风,扫“六合落叶”。
IoT 后半程,战争与和平仍将长期同在,共同孕育下一个时代。
来自:
雷锋网